纳底子是个功夫活,许多妇女会利用仅有的时间,许多老照片和影视剧中有这些镜头,哪怕开会、聊天、哄孩子的时间也来纳上几针。我十几岁半大小子时也帮妈妈纳过鞋底,鞋底的针脚需要整齐划一,大小一致,松紧度一致,先用锥子扎眼,然后递针,再用麻绳绕锥子把缠几圈勒一勒紧,再进行下一针。通常称纳好的鞋底为“千层底”。
布鞋工艺主要分鞋帮,鞋底两大部分,分别制作,最后再合成叫“上鞋”,合在一起共三大工序。
缝鞋帮
下料;根据鞋的大小,会先剪出“纸样”,然后将“纸样”铺在布上划线剪好。鞋帮的面料有多种,家机布、小卡奇、大卡奇、斜纹、重礼服呢、条绒、呢子、缎子等,因经济条件和时代的不同而异。男鞋多用黑色,女鞋过去用的颜色多种多样。鞋里儿一般用白色平纹或斜纹棉布。布鞋分单鞋(夹鞋),棉鞋,有不同的缝制过程。绣花;绣花鞋的鞋面先依样画出图案,先绣花后裁剪,为的是方便在花绷子上绷紧面料,容易绣花。设计的花草鸟虫图案绣好后,再依样剪下鞋面。猪鞋、虎鞋等带装饰的各种童鞋,一般是先裁剪,后绣口、鼻、眼等,再缀耳朵、尾巴。
絮棉;做棉鞋,鞋面、鞋里剪裁好后,开始絮棉花。将鞋里儿或鞋面儿(鞋面儿则正面朝下)平铺,向上面分层絮棉花。所絮棉花要厚薄均匀。絮好后,将鞋帮的另一面覆盖,把棉絮压实。夹脸棉鞋,除上述絮棉方法外,还可以装套。棉花絮在鞋里儿上,以稀疏的针脚“引”(方法缝衣部分有述)一遍,棉垫和棉鞋帮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鞋套,装入绱好的鞋中,鞋套以细密的针脚缝在鞋口上。
纳帮;洒鞋、水鞋、水袜子均为夹鞋类,里儿面儿两层要以细密的针脚缝在一起,此类又称为纳帮鞋。云子鞋属棉鞋类,里儿面儿之间絮好棉花即纳鞋尖、鞋跟的云子。纳云子是用线依照事先设计的图案将面、棉花、里连在一起,纳出云子图案。
掩边;用鞋掩条把布料裁剪的毛边(缝合部分除外)包裹起来,以达到美观耐用的目的,称掩边。上边即鞋口,一般用黑色掩条,也称“掩鞋口”。先把掩条反缝在毛边处(围一圈),然后裹向里面,包住里儿面儿两层,再将掩条的毛边向内折,掩条与鞋帮缝在一起。针脚要细密,里儿面儿毛边掩藏在卷起的掩条下。明上鞋,鞋帮与鞋底连接处也需掩边,一般用白色掩条,以达到和鞋底颜色协调一致(反上鞋下面不掩边)。掩条裹向里面,不用回折即可缝合,因为上鞋后,掩条的毛边不露在外。装套棉鞋,掩鞋口时,鞋掩条只裹鞋面,不需回折即可缝合。
上鞋;把鞋帮缝合在鞋底上,称上鞋。上鞋分明上(大上)、暗上、翻上。暗上也称窝帮上。
五眼鞋、偏带鞋、相巾鞋、方口鞋,一般都是明上。明上鞋帮上针脚露在外。
洒鞋、水鞋、水袜子、夹脸鞋等纳帮(硬帮)鞋,一般都是暗上。暗上的针脚在鞋里边。
软帮的圆口鞋、尖口鞋,一般是翻上。所谓翻上,是先把鞋帮翻过来,套在里面朝上的鞋底上,然后行针上鞋。上完鞋,再先翻跟后翻尖,把鞋面翻过来。
上鞋的针法大体有五种,即对针、跑针、倒接针、带针、索线针。
楦鞋,即为鞋整理定型,大体分两种形式,一是用鞋楦头,一是用湿沙子。鞋楦头为木制,大小若干个型号,均分前后两节,前节为鞋尖形状,后节为鞋跟形状。上好的鞋,将鞋帮喷水洇湿装入鞋楦头,前后两节中间夹入木楔撑紧,阳光下晾晒干。另一种办法,是用水将沙子拌湿,至用手攥能成团。湿沙子入鞋装满,边装边用木棍填塞,使鞋帮尽量撑起,放在阳光下晒至沙子干透,清出即可。
打袼禙(gē bei)
鞋样子
纳鞋底
缝鞋帮
上鞋
新鞋刚穿脚上,开始不要走远路,因为新鞋较硬,很磨脚,等穿过几天变软了后,再正常走路。布鞋穿在脚上,舒适度是最好的,它不捂脚排汗好,隔凉隔热,防滑,防臭等等,尤其适合老年人穿着。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怕湿,不防潮,而且不耐磨。基于它的这些弱点后来对它进行了改进,给它换上了胶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它的寿命。
布鞋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也做过贡献,当年我八路军战士和解放军战士们就是穿着布鞋打败了穿着胶鞋皮靴的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就是穿着布鞋打败了穿着皮鞋的美国鬼子。这些布鞋是我千千万万解放区的妇女们一针一线的缝制出来的,是她们节衣缩食,点灯熬油缝制的,我们的战士正是穿着这样的布鞋,走过了千山万水,跨过了层层险阻,才最后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我们今天虽然有百千种鞋可以选择,但是还不要忘记这些布鞋曾经为我们服务过的历史。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