鉻的發音是GE!不是LUO!在機械行業里,很多技術人員把鉻的發音發成洛。傳說北方某技術學校有位老師,方言很重,把鉻讀成洛,結果影響了他的學生,後來學生們把發音傳播到全國各地。最後竟然發展到鉻如果不發洛音,別人要斜視你的地步。
化工裡面讀洛是為了跟鎘更好的區分開,這是有實際作用的,行業convention還是遵守的好。
官方規定的正讀是""各"",方言中化學元素鉻也是規定讀若各。
瞎扯一番:鉻的英文Chromium,音譯成ge還是luo都可以的,所以這簡直是翻譯選字的最高境界——上古音翻譯法(大誤), 直接把複輔音/kr/翻譯成上古有/kr/複輔音的聲旁為""各""的字,這樣管你讀半邊如""各""還是讀成諧聲系其他字""洛"",都八九不離十。【
這種查字典問題就由字典來解決吧。
題主這句話其實不妥。
鉻的發音是GE!不是LUO!
你只能說,普通話里,「鉻」字的讀音是gè,而不能說「不是luò」,「鉻」字確實有luò音,普通話不用而已。
《現代漢語詞典》里,「鉻」字只讀gè。
然而在《漢語大字典》里,「鉻」字還有兩個讀音,其中一個便是令題主憤世嫉俗 (fan5 sai3 zat6 zuk6)的luò,意思是剃髮。
那些老師很可能是混淆了兩個字音,一直把「鉻」讀成luò。
其實題主在知乎帶著答案來發問,對他們一點用都沒有,你在吐槽這東西,他們一點都不在意,該怎麼讀還是怎麼讀,要不你就忍著,要不你就見人就給他們科普讀音,最正確的做法是: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讀,多問幾個人,最好能問到源頭。
很顯然,粵語里「鉻」字也應該讀gok3。
中學化學課本里出現的化合物 (faa3 hap6 mat6)重鉻酸鉀,「重」字是指「重複」。
重鉻酸鉀,普通話讀chóng gè suān jiǎ,粵語讀cung4 gok3 syun1 gaap3。
相關的還有這個問題:「鉻」「氯」這種經常被老輩人錯讀成 luò、lù 的字,怎麼發音更好?
1
鉻,意指金屬元素時,讀gè,不讀luò,這是目前字典上的規範。
現代漢語中化學名詞的用字,有的是形旁、聲旁直接拼合,有的是通過改換偏旁得來(早期翻譯過來的名詞,如氫輕,氯綠),此外還有其他的。有時會造新字,但也講究採用歷史上已經有的,但是不常用的「死字」。
給化學元素定音時,除了要求跟外文術語的開頭音節讀音相似,還要跟漢字的聲符結合起來。直接採用聲符讀音是一大類,像鉻、鎂、鋰;採用同諧聲字的讀音又是一大類,像氫、氮、氯,後者的結構和產生原理相當於傳統文字學上所說的「省聲」;此外還有其他的。
這兩種造字方法都是符合漢字的構形規則的。
2
鉻這個字形記錄了三個相互之間沒有聯繫的詞:gé指兵器,luò指剃髮,gè指化學元素。gè音從聲符各而來,與Chromium起首音節對應。
鉻讀gè是否有問題?單純考慮這個字本身,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翻譯,沒有問題。但是一旦和其他化學名詞結合起來看,就有問題了。正如其他答主所提到的,鉻和鎘讀音相近(不考慮聲調),容易造成混淆。而從語言的角度看,兩個詞讀音太近使用時容易混淆,就有必要做出區別,也就有了改變讀音的動力。區別正是造成語音變化的因素之一。
鉻和鎘讀音相近,給從業人員造成困擾,不只是現代人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有人提出。1957年中國科學院翻譯出版委員會編過一本《化學名詞討論集》,其中馬太和的文章《化學名詞應該怎樣改造?》就指出同音字問題會造成化學名詞的混亂,給化學工作者增加不少麻煩。一些化學用字雖然在書面上可以區分,但是口頭說出來,僅僅靠聲調區分,乃至完全同音,區別度不夠大。這很容易造成混亂,尤其是科技領域,這不能不說是化學用字系統的一大缺陷。
馬太和的文章列出了70多個同音字(有的僅聲調不同),其中有些字的讀音已經發生變化。比如氮和鉭,在當時都是讀dan(不考慮聲調),在今天氮讀dan,鉭讀tan;芴和氟都讀fu,在今天芴讀wu,氟讀fu;碲和銻(又音)都讀di,在今天碲讀di,銻讀ti;硒和矽都念xi,現在索性不用矽了。但是大部分並沒有變化,包括鉻和鎘。問題仍舊存在。
3
很多答主提到,現在很大一部分業內人員把鉻讀成luò,為了跟鎘區別開來。
鉻讀luò最大的優勢就是和鎘分開,而且本身也有語言文字上的合理性。首先它符合化學名詞的造字規則,上文已經提到,賦予化學名詞同諧聲偏旁字的讀音,本身就不少見,也於古有據(省聲)。各作聲旁的有洛、駱、落、絡、烙(文讀)等,這都是常見字,並沒有不自然的地方,也不妨礙記憶。剃髮的鉻(luò)是個死字,不用考慮是否會造成混淆。
鉻讀luò的劣勢是沒有照顧到漢語讀音和外文術語首個音節讀音的對應問題,但是這不是一條強制的規則,很多化學名詞也沒有做到讀音相似(硅等)。
總之,鉻不讀gè讀luò,是有語言和文字上的依據和動力的。
4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鉻是否天然就有gè這個音,人們必須遵守呢?且不說這是近代以來才有的事,是人為規定的,更別提語言本身就是在變化的。既然是人為規定的,為什麼不能人為修改呢?
現實情況如何?題主說:「傳說北方某技術學校有位老師,方言很重,把鉻讀成洛,結果影響了他的學生,後來學生們把發音傳播到全國各地。最後竟然發展到鉻如果不發洛音,別人要斜視你的地步。」這最後一句話就很重要,這說明業內已經約定俗成讀luò了。
語言的音義結合本身就是約定俗成。化學名詞是一種術語,使用範圍本身就不是全人類,而是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當行業內部已經有某種程度的約定俗成,就應該得到尊重和承認,寫進字典里去,而不是捧著字典對這大多數人指手畫腳。
而從上文來看,已經有一些化學名詞讀音的改變得到了承認,如果不準備接受鉻的luò音,對那些名詞又該怎麼看待呢?是昧心讀「錯音」,還是「復古」呢?
科技術語的讀音當然要統一,要不就會造成相關人員的無所適從,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尊重大部分從業者的習慣,改變讀音,一勞永逸。說實話,如果自然發展的話,我挺看好鉻的讀音以後改成luò,寫進字典里,一個很好的先例就是「蕁麻疹」。
「鉻」讀「洛」不讀「各」,還有「淬火」說成「蘸火」都是有實際需求的,因為一個得跟「鎘」分清楚,一個得跟「退火」分清楚!
青語老派可能把「各」讀成 guo,但現在都是讀 ge 了,反正「隔」的白讀我很明確就是 gei!如果都用白讀其實是可以區分的,不過這種學術名詞一般還是習慣用文讀吧,這樣一來就只能 ge 和 ge 不分了,你要想強行把普通話的不同聲調引入的話那就算破壞方言了,因為「鉻」和「鎘」讀音這麼規定的意思就是跟「各」和「隔」相同!
處理辦法,也只能是把「鉻」讀成「洛」,或者「鎘」用白讀 gei 的音了~~
歪樓一下,把 鋯 Zr 讀 造 的除了我還有嗎?
讀洛可能是以為是烙鐵……
dota選手經常把血棘叫xuela
跟把1讀幺,把7讀拐是一個道理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不是用來顯擺的
化工里讀 luò和 「鎘」加以區別
一個行業約定俗成的東西
氨銨胺發音還不同呢
我就不信全國所有的化學老師都是按照標準發音來發的
羥qiǎng基
重chóng鉻gè酸銨ǎn又有多少人能讀對呢
但是你能理解不就行了嗎?
突然想到
概率論里的 骰子
你們老師都讀的對的嗎?
主要還是看音譯時對應的原詞是什麼,這裡自然是「gè」,因為鉻元素的拉丁文名Chromium,而「Ch」這個音位在拉丁諸語里常用來表示軟齶塞音,對譯到輔音近似的【各】上很正常。
但【各】作為聲符在上古漢語里是複輔音的,用普通話配音可以近似表示為「glo」、「klo」讀音如「葛裸」或者「刻裸」。隨著漢語向單音節演變,如今【各】聲符的字要麼第一位輔音脫落,要麼第二位輔音脫落,形成了「各、格、閣、胳」等字與「洛、駱、路、絡」等字的兩支。所以在音譯選字的時候,他們就會承擔不同的發音。
(好多大大我還是乖乖匿名吧)
那我還可以告訴你工業中將「淬火」讀成「zhan4」火,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約定俗成的規則,大家怎麼叫你只需要跟著叫就行了。
說話是為了交流的,不是為了顯的你多厲害,特別是工業生產這種領域。
只要大家知道「luo」表示的是元素周期表裡Cr那個元素就可以順利的交流了,至於「標準」里讀luo還是ge,又能怎樣呢?
理論上念「各」音
實際上,接觸的工廠的客戶,提到重鉻酸鉀也都是念「各」,但是講鋼材里的元素裡面的多數是念「洛」。
應該是便於區分或者行業習慣,不然重鉻酸鉀就看得出來他們也知道正確讀音……
我上學的時候大家還把D念de呢,還不是為了方便。
我們高中生物老師把「重鉻酸鉀」發音成「眾葛酸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