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并没有阻止我们“看”艺术!

随着冬季残奥会的开幕,人们的目光也纷纷投向了残疾人的体育竞技赛场。纵然是残缺的身体,却依然闪耀着不屈的灵魂,这便是残奥会带给人类的精神之光。

然而不仅仅是在体育竞技的领域,人们早已不再视残疾人为异类,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尊重,通过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帮助他们拥有同样健全的人生。

于是,许多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打破欣赏艺术只能依靠眼睛的设定,从而为视障人士的黑暗世界增添一抹艺术的光芒。

位于纽约的 3D Photeworks 公司,一直致力于将绘画、拼贴或照片转换成 3D 触觉的艺术版画。

而作为创始人之一的 John Olsen 曾是《LIFE》杂志的摄影师,他偶然在思考图画对人生的影响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没有图画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基于这样的疑问,八年前的他开始了一项特别的研究,以帮助盲人更好地体验绘画和摄影作品。

《蒙娜丽莎的微笑》浅雕作品

于是,3D Photeworks 由此诞生,而这项技术是受到了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神经学家 Paul Bach-y-Rita 博士在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方面的启发。

根据他的研究表明:人脑能够处理来自指尖接触的触觉信息,并将之转化成可视化信息。

3D Photeworks 被应用到了许多名画中,比如梵高的《加谢医生的肖像》和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加谢医生的肖像》浅雕作品

然而,该技术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3D 打印,而是首先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把 2D 画面转换为 3D 数据,然后用机器制作出相应的浅雕,最后再将电子图像打印到浅雕上。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观赏体验,这些作品上还部署了 24 个传感器,当视障人士接触到特定部位后,传感器会提供相关信息,用声音描述接触到的颜色、画面上的故事等,从而能够在脑海中构建画面。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浅雕作品

此外,3DPhotoWorks 公司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视障人士,在 2 年的时间里,与失明或视力受损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一对一的研究。

同时,John Olson 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也能够在每一座科学中心和艺术文化馆向盲人开放。”

2018 年,布拉格国家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Touching Masterpieces》(触摸杰作)的展览,为视障人士提供了全新的欣赏视觉艺术的方式——VR 体验。

然而与我们熟知的 VR 设备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虚拟现实并不是运用 VR 头显,而是通过触觉手套,让视障人士根据物理反馈感受艺术作品。

《Touching Masterpieces》展览现场

西班牙的 VR 公司 NeuroDigital 将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三件雕塑作品——《大卫》、《阿芙洛狄忒》和《纳芙蒂蒂半身像》一一转化为虚拟影像。

同时,这些雕塑的帽子、颈部、臀部、唇部、眼睛等各种特征构成被开发人员转换成编码,并将新信息设置为特定的振动模式。

仅在这三件艺术品的 VR 模型中就有多达 1024 种不同的振动模式,能够刺激不同类型的皮肤细胞触觉反应,为视障人士提供最准确的 3D 虚拟物体感知。

《大卫》虚拟影像

当然,《Touching Masterpieces》并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视障人士,博物馆鼓励任何参加展览的人戴上手套,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艺术作品。

因此,在以往传统的艺术展览中,“不可用手触碰”的禁忌彻底被打破,从而带来了与世界名作“零距离”接触的独特体验。

美国艺术家 Andrew Myers 在一次艺术展览中,因为看到一位试图通过他人的语言来欣赏画作却仍然一头雾水的视障人士,由此萌生出了想要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创作“能够被看见”的画作的念头。

Andrew Myers

最初的灵感来自于 Andrew Myers 曾经在教堂从事青铜浮雕工作的经历,而一次偶然对螺丝的随手把玩,使他发现螺丝堆在一起会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于是便确定了自己的创作素材。

Andrew Myers 使用 4000 多颗螺丝,创作出了第一幅螺丝肖像画,而肖像画上的主人公正是一位失明的木工师 George Wurtzel。

木工师George Wurtzel与他的螺丝雕塑肖像

然而,螺丝肖像画的创作过程并不简单,通常一幅作品就需要花费半年的时间。

起初,Andrew Myers 会先选择一块木板作为画布,然后花费好几个星期在木板上钻孔。

接着,他需要根据创作内容寻找大小不等的螺丝,并用手电钻将其一根根钻进木板孔中,期间还要控制每一根螺丝的深浅度。

最后进行上色,才算是完整地完成一幅作品。

Andrew Myers的螺丝肖像画

在众多的创作素材中,Andrew Myers 尤其偏爱人物肖像画。

在他眼里,生机勃勃的面容是最佳创作对象。尤其是能够为视障人士创作螺丝肖像画,帮助他们用手“看见”自己,更是一件颇具意义的创作经历。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 DIALOG MUSEUM(对话博物馆)是一座关于盲人和残障人士生活体验的博物馆。

自 2005 年建馆以来,始终都坚持“在黑暗中对话——感受无形事物的展览”这一理念。

观众跟随着视障引导员体验黑暗中的生活

在这座博物馆里,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变得非同寻常。

所有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会得到一根盲杖,并在视障引导员的带领下,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体验各种生活场景,包括过马路、乘车、坐船、逛公园、逛市场,以及在特别设计的昏暗房间里光顾咖啡馆等。

在这里,人们的非视觉感知被解锁,声音、温度、风和事物的肌理成了感知环境的重要媒介。

对话博物馆现场

当然,这座博物馆的奇妙之处并不仅仅如此,在体验的过程中,视力正常的参与者与视障引导者的角色在博物馆里发生了难得的转换。

参与者脱离了日常熟悉的环境,“失去”视觉感受。

而视障人士作为向导,却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安全感和方向感,并向参与者展示了一个与平日格外不同的黑暗世界。

入口处摆放着拐杖

事实上,DIALOG MUSEUM 不仅是一家体验黑暗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家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企业。

通过在展览中的工作赋予盲人力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量,使他们在不受身体局限的同时,拥有一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工作。

正如那句话所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虽然这些方式并不能彻底还原艺术的审美体验,但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最终传递的都是人文关爱的温暖。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