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府志》记载了一个关于清辨禅师的故事。清辨禅师是宣平人,生活在宋朝乾德年间。他在乌岩寺得道成仙,经常骑虎下山化缘,为了修建一座净妙寺而四处募捐。寺庙建成后,禅师的坐骑——一头虎,被附近村民误认为是野生猛虎,因此被村民们围攻致死。当大家得知这头虎原来是禅师的坐骑时,感到愧疚无比,因为这头虎从未伤人。村民们纷纷到寺庙向清辨禅师道歉,并主动捐赠了十来亩土地作为补偿。后来,这片土地被称作“偿虎田”,成为当地的一个地名。
在明朝时期,汤宾尹写了一篇《游庐山记》,记载了他在庐山游玩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一位奇异的僧人,这位僧人能驯服山中的猛虎。汤宾尹当时住在庐山的万寿寺,寺庙已经破败,寺僧特别告诫他不要随意外出,进入屋内后必须马上锁门。僧人向他讲述了十几年前的故事:庐山的老虎横行成灾,白天黑夜都在四处袭击人,山谷中到处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骨。然而,有一位来自不知名的僧人,他不畏虎,习惯夜行,并且山中的老虎对他异常温顺,从不伤害他。其他僧人只要要外出,都会请这位僧人陪同。一天,这位僧人和另一位僧人一起下山赴斋,途中遇到了一只猛虎,猛虎静静地蹲在路边,盯着其中一位僧人,那位僧人被吓得几乎瘫软在地。然而,异僧并不慌乱,他脱下僧衣,骑上了老虎的背,还打了它的额头,并劝它:“你这畜生,要做个好施主,不要总想着吃人,要多布施给他人。”说罢,老虎竟然跳跃着带着他离开了。第二天,异僧回到寺庙,告诉僧人们山中的老虎将不再为害,果然从此之后,庐山再没有老虎袭击的事件。汤宾尹正在与僧人交谈时,忽然山谷中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虎吼,他心想,老虎怎么可能真的绝迹?于是赶紧上床睡觉。
展开全文
《建昌府志》则记载了另一个关于“骑虎”的故事,传说在南城县东五十里的师姑坛,有一位高尼住持,她每次上山下山都会骑上一头老虎,因此当地人称她为“骑虎大师”,至今坛上还挂着她骑虎的画像。
明朝的王叔果在《游仙岩记》中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宋朝时,一位名叫陈七的富人在建昌建造了一座宅院,但常常听到地下传来钟鼓之声。经过打听,他得知这里曾是唐朝的仙岩寺遗址,于是他舍宅为寺。这座寺庙里来了一位名叫安楞严的僧人,他号伏虎禅师,常骑老虎外出,法力高强,大兴法场。
不仅是僧人,道士也有能骑虎的传奇。比如《广西通志》所记载的姚道士,他号清溪,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在龙虎山修道,经常骑老虎四处行走,且天旱时,只要他祈求,便能呼来滂沱大雨。
最具趣味性的故事来自一位名叫上官昶的奇人。上官昶擅长驯虎并骑虎,他传授了许多人如何用法术控制猛虎。传说长乐人谢士元担任建昌太守时,附近老虎常来城边咬人,谢士元决定亲自带兵去除虎患。途中,他遇到了上官昶,上官昶笑着说:“抓一头老虎而已,何必动用这么多人马?”谢士元知道上官昶的神奇本领,于是请教如何捉老虎。上官昶指挥士兵们不发出声响,只携带柴火前往寻找老虎的藏身地。最终,他们发现老虎正睡在竹林中,且奇异的是,老虎居然非常温顺,根本没有攻击上官昶的意思。上官昶甚至骑上了老虎的背,带着它走回城中,围观的百姓都为之惊叹。然而,正当他们接近城门时,一位不明事理的观众大声喊道:“快看呀,上官昶骑虎来了!”这一声惊呼惹怒了老虎,它立刻转身咬住了上官昶的脚。上官昶立刻喊道:“杀虎!”士兵们齐举刀枪,最终将老虎刺死。事后,有人问上官昶是如何驯服老虎的,他回答:“这是玄坛法。”原来,道家的玄坛法能够降伏猛虎。这个故事也见于《建昌府志》。
这些神奇的故事无不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与智慧,以及他们在与猛兽的斗争中展现的胆略和法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